(一)、校服有力地激發創新意識
學校管理者和學生在學生的身份建構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圍繞著校服展開一系列權力的博弈。學校管理者利用各種策略對學生進行著監督和控制,而學生則不斷依據情境調整著自己的行為,為自我爭取著生存的空間。隨著管理者與學生控制與反控制斗爭的發展,創新意識也被激發。
學生對校服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希望校服既能體現標識性作用同時又能兼具時尚與美感。但調查的結果顯不,中學生普遍對校服不滿意。許多學校沒有專門設計過校服的標志,有此學校只是簡單把校名的拼音印在衣服背后或胸前,沒有任何美感和特色。即使在校服上印上自己的校名?;找圆粎^別,卻始終未能擺脫“標準化、程序化”的教育管理理念。這樣,校服樣式本身的意義便被異化為它的對立面,即僅僅是為了統一和規范。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正是審美發展的關鍵階段,校服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意識。因為校服的審美導向作用有著深度的影響和廣闊的覆蓋面,所以校服應蘊涵相當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水準。其實,強迫學生穿不區分性別、不夠美觀的校服,是對學生審美情趣的一種摧殘。對當代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視野和涉及面比較廣闊,對事物有著自己個性的認識,追逐時髦和潮流,喜歡富有新奇、具有時代色彩的東西,這此對他們的著裝意識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高中生的,他們富有創新精神和開放意識,校服設計的落后已不能跟上中學生的思維方式,這是當今中學生不喜歡校服的根本原因。學生追求個性解放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試圖通過服飾表達個人生活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愿望更加強烈。
學校為了便于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控制,創新思維方式,在制服式、休閑式、運動式三種校服中尋求最佳契合點,力求通過統一服裝體現身份的平等,促成學生之間友好交往,遏制優越感或自卑心理的形成,并促進教育公平的實施。在校服創新方面,學生也不甘不弱。鑒于學校必須穿校服的壓力,兼顧自身對美的追求,對自由的渴望,中學生開始在校服上涂鴉,展不才華,張揚個性。更有許多學生在畢業后選擇讓校服上綴滿個性簽名,延伸校服的文化功能。
校服滿足了管理者的實用需求,卻沒有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校服的改革勢在必行。中學生日常生活狀態主要是以文化課學習為主,學習場所相對莊重安靜,制服式校服更能體現學生的精神面貌,相對正式的款式也能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暗不,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當然,如果在校服制定及推行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選擇或設計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校服。將會推動校園內的民主意識,加強學生對自身價值與社會責任感的雙重認識,實現德育終極目標。
(二)、國內中小學生校服存在的問題
1、款式呆板,顏色單調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校服款式陳舊、面孔單一,不僅談不上時尚化,甚至連合體都做不到,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國內的中小學生校服大都被設計成運動裝。雖然運動裝隨意、靈活和自由,但是不分場合的千篇一律卻帶來了服裝本身意義的模糊和功能的畸變。在很多學校,校服款式統一,未能體現男女生的性別差異;校服式樣缺乏美感,學生穿上后常常是圓鼓鼓、松塌塌;校服款式少,一般只有夏冬兩套或夏秋冬三套,一件運動裝學生從早穿到晚,從冬穿到夏,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同時也不符合教育規律;校服的尺碼只有特大、大、中、小四種,學生穿上常常不是衣短褲長,就是衣大褲緊;校服的色彩單調,大多是白、藍、綠、紅等顏色,不能滿足學生對美的心理需求。
2、質量差,安全性低
校月矚于制式職業裝。目前,我國尚未制定職業裝質酬示準因此校服的質量就很難保證?,F在的中小學生校服大多采用滌綸面料,這種面料易起毛起球,易產生靜電,手感差,透氣性差,穿著效果極不理想。
許多校服加工企業,將校服看作低檔的短期贏利產品,忽視學生服的質量要求:面料生產采用傳統工藝,不注意產品的安全性,生產中所用的有害物質難免有殘留;特別是使用的非環保染料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染色牢度差引起的掉色、褪色等又加重了服裝對人體的不利影響;跡縫處紙裂、服裝標注的纖維含量與實際不符也是校服產品常見的質量問題。另外服裝制作工藝不精良,斷線、開線、布面不平整、釘扣牢度不夠等屢見不鮮。這樣,中小學生校服的安全性難以保證。
3、價格高
目前市場上中小學生校服的價格偏高。一套夏裝要賣七八十元,一套冬裝要賣一百多元,一個學生起碼要買夏裝、秋裝和冬裝各一套,這對許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另外,在校服推銷過程中,還普遍存在著回扣和紅包問題,這也是導致校服價格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