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服面料的適當選配
面料是服裝款式和色彩的載體。從纖維原料到面料成品,織造過程中經歷的所有工藝環節及織物形態,都可能使面料旱現出不同的外觀和性能。這種外觀和性能很大程度上決定服裝的風格類型。在進行校服設計時,設計師要把握好面料風格與服裝風格的統一。
相比普通的服裝面料,校服面料的成分和性能要求都有明確規定,且更加嚴格。GB/T31888中對校服面料的成分和質量安全做出相關規定。其中對面料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不低于35%。在質量安全方面,校服面料的等級要求普遍高于一般服裝面料。例如,校服面料染色牢度等級要求≥3-4級,普通面料則要求≥3級。因此,在校服設計中,不僅要考慮面料風格是否與服裝風格相符,還要確保面料的質量和安全性能達到國家質檢標準。
不同的校服款式需要不同的面料來旱現。常見的針織類校服面料有網眼珠地,衛衣布等。棉含量高的網眼珠地面料,具有吸濕透氣,排汗散熱的特點,常用于學生翻領T恤。衛衣布,俗稱“毛圈布”“魚鱗布”,這種織物正面手感光滑平整,背面為毛圈面,看起來像魚鱗。毛圈布有其優良的服用性能,布身結構穩定,厚實耐磨,保暖性良好,有彈力。衛衣布多用在春秋季運動套裝。
校服面料品種并不繁多,但對其內在品質要求嚴格。不僅對校服而言,健康安全是對所有服裝面料的基木要求。因此,對校服面料的選擇要認真分析考究。
二、中學生校服的流行需求
流行是在一定社會階段、一定時期內的人群中,對某一種能夠被模仿的文化或者意識形態。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流行已經充斥我們生活的各個地方。青春期的學生對世界充滿新奇。“流行”對他們來說更是彰顯自我的途徑。他們希望走在流行文化當中,希望被這個社會所接受。同時他們也希望被同齡人群體接受、認同與關注。通過流行文化來彰顯自我這一途徑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這一期望。青春期的流行文化更受社會流行文化的影響。比如在一份調查關于中學生“覺得自己是否足夠瘦”的問卷調查,將近半數的學生認同了現在社會流行的“瘦才是美”的文化,認為“自己還不夠瘦”。青春期學生為了能夠融入社會以及被這個群體認可,因此必須認同這個群體的價值觀念。他們希望著裝方面也能遵循群體觀念與價值。因此穿著拖沓、繁榮、毫無生氣的校服只能讓青春期的學生感到“服裝自我”了無生氣,感覺被時代與大眾審美所拋棄,而產生自卑與壓抑感。因此作為校服的設計者,也必須考慮一些有價值的、能夠借鑒的社會流行文化與意識來設計校服。合理的而巧妙的運用流行元素,也能夠提升學生服的流行感。能夠改善學生對于校服的穿著態度與穿著心理感受。